「明德」還是「眀德」?
港大校徽 在網上,看到《100 毛》的毛記電視這篇文,談到港大校徽「明德格物」的明字寫成从目的「眀」,據該文引述校方解釋,寫成「眀」因這是古字,隸書有从目之寫法。基於好奇,考據一下,並撰此文評析之。 「明德」一詞,源於《禮記‧大學》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查《纂圖互註禮記》景上海涵芬樓藏宋刊本,這句的「明」,从日不从目;再查漢代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的...
View Article港大校徽「徳」字考
圖:港大校徽 早前,鄙生撰寫了《「明德」還是「眀德」?》一文後,有網友提到提到香港大學校徽中,不只是「明德」的「明」字寫成「眀」字,「德」也寫成了「徳」字。究竟「德」和少一劃的「徳」,兩者是否同一個字?如果是的話,為何寫法有異?兩個字哪個才是本字?本文試淺析之。...
View Article「周」字考
圖:《香港常用字字形表》中的「周」字 近日,香港《蘋果日報》有篇報導,談到一班老年人,正在動手改造一套符合教育局《香港常用字字形表》的電腦字體。當中提到「周」字在《香港常用字字形表》中,从用从口,跟我們平日常用的寫法不同。究竟為何會這樣?哪個寫法才是「正確」?...
View Article船字考
日前,香港財經名嘴呂志華出席香港立法會一個聽證會,指「船」字右邊的「㕣」應該寫成「上几下口」,並聲稱這是《康熙字典》的寫法。他又批評香港教育局和教師,教育學生「船」字的時候,將右邊的「㕣」教成「上八下口」,是跟隨了電腦「新細明體」的寫法。究竟實情如何?本文將論析之。...
View Article「國」與「朝」之別
牧野之戰示意圖 近日,網絡媒體刊登了兩篇台灣作家楊照的文章(文章1和2)。他在文中提到考古學家董作賓,並指出甲骨文自武丁時期就已經明確出現「周」字,指涉在商人西邊的一個民族。因此,他質疑「周」並非是接續商朝出現的一個朝代,夏、商、周是不同區域的三種文化。看畢文章後,發現有些許地方值得商榷,遂撰此文論析之。...
View Article「警」字考
圖:澳門警察總局標誌 在澳門警察總局的標誌中,其「警」字寫法為「上从苟攵下从言」,但是大家若瀏覽警察總局的繁體官方網頁,顯示出來的「警」字,寫法卻是「上从茍攵下从言」。為甚麼這樣子?兩個寫法有無不同的意思?...
View Article「育」字考
早前,台灣《聯合報》網站有一篇報導,提到民國教育部推出的「國字標準字體教師手冊」,部份字的寫法跟坊間習慣不一樣,弄到家長有點無所適從,害怕「教錯」。報導中提到的其中一個例子,便是「育」字。據該本手冊,「育」字上面需寫成「𠫓」,而非坊間常見的「上亠下ㄙ」;下方實際上也不是「月」,裡面需寫成「冫」;「流」字右上方寫法也要寫成「𠫓」。究竟為何會這樣子?坊間的常見寫法又是「錯」乎?...
View Article「溫」字考
圖:「溫」字在<國字標準字體教師手冊>中的寫法 較早前,鄙人談過台灣《聯合報》網站一篇報導,提到民國教育部推出的「國字標準字體教師手冊」,將「育」字寫成「上𠫓下肉」,下面的「月」裡面需寫成「冫」。報導中還提到另一個例子,便是「溫」字。該手冊中,「溫」字需寫成「从水从𥁕」,而非坊間常見的「从水从昷」。究竟兩者有何分別?中間的文字演變又是什麼? 圖:「𥁕」字的字形演變 (原圖:小學堂)...
View Article「那」和「哪」之別
圖:《儒林外傳》中,「那」字用作疑問代名詞使用 在網上曾經參與過一場討論,是關於「那」與「哪」字的使用問題。有人指出,小時候讀書時,「那」字本來便可作疑問代名詞使用,現在用「那」字作疑問代名詞,會被人覺得有錯,而要用上「哪」字。更有人質疑,將「哪」字用作疑問代名詞,是受到「北方話」影響。究竟繼續用「那」字作疑問代名詞,有沒有問題?...
View Article「丼」字是和製漢字乎?
圖:將「井」寫成「丼」的西周大克鼎 不少吃過日本菜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日式蓋碗飯在日本漢字裡寫作「丼」(どんぶり)。那麼,「丼」字是否日本人自創的和製漢字?如果是中國傳過去的,「丼」字的本義是什麼?在我們日常用語中還有用呢?為何會被日人借用作「丼物」一解? 圖:「井」字的字形演變。(出自小學堂)...
View Article問沈旭暉:「Чай」、「چای」和「chá」語源是粵語乎?
圖:沈旭暉facebook談到「tea」、「Чай」、「چای」和「chá」語源 日前,香港青年政策研究所理事會主席沈旭暉博士,在他的facebook「沈旭暉國際學術台」發表文章,談到「茶」在歐洲的各國讀音,以及其詞源。他在文中表示,以荷蘭為例,該國商人從中國廈門引進大量茶葉,因而用閩南語為「茶」命名,結果幾乎所有西歐國家都跟隨這讀法,稱之為「tea」。...
View Article粟米片の黑歷史
2013年3月,花名「高主教」的歌手高皓正,在網絡公開呼籲大家「戒J」,即是停止手淫,還提到他過去曾經熱愛手淫,J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為求「戒J」竟然「連YouTube也Block了」。此言論一出,側面證明了高皓正睇個Youtube都會觸發性慾的奇特體格,簡直震驚了七百萬人。...
View Article「制服」與「制伏」
日前,《蘋果日報》有一篇題為《逃亡跑入山坡,囚犯被尋回制服》的報導。親中團體培青社忽然化身認字特警,並在facebook發帖批評蘋果記者是文盲,聲稱標題內的「制服」一詞乃是筆誤,「正字」應是「制伏」。究竟「制服」是否只有英文「uniform」一解?蘋果又有否寫錯字呢?...
View Article「够」、「夠」之別
早前,在網上看到這一幅圖,談到大陸以「够」為官方寫法,港、臺則用「夠」。當中牽涉到一個有趣的文字學現象,而該圖作者則以為大陸用「够」跟繁簡問題上有關,遂撰此文一說。 嚴格來說,「够」是「夠」的「或體」,並非繁簡之別。所謂「或體」,據清代王筠在《說文釋例》曰:「《說文》之有或體也,亦謂一字殊形而已,非分正俗於其間也」。...
View Article「須」與「需」之別
圖:段玉栽在《說文解字》的注解中,說明「須 」現在的意思,來自「䇓」字之通假 在現代漢語中,「須 」和「需」在意思上有別,「須 」含有「一定要」之意,跟英文的「must」接近;「需」則是「有所求」之意,跟跟英文的「need」接近。友人提到,「須 」和「需」古籍上意思並無差異,何解現在有異?他又認為,「須 」若已蘊含「一定要」,「必須」一詞的「必」字便顯得累贅。究竟「須...
View Article「咀」和「嘴」之別
圖:「尖沙咀」在明代郭裴所著的《粵大記》中,乃是寫成「尖沙嘴」 友人楊天帥問了兩個問題:(一) 「咀」正寫是不是「嘴」?(二) 「咀嚼」正寫是不是「嘴嚼」?他有這個問題,相信是因為坊間將「咀」用作「嘴」的簡體字,大陸也將「咀」用作「嘴」的簡化字。其實,「咀」和「嘴」本來是兩個字,意思也略有不同。...
View Article「形象」與「形像」
圖:在《淮南子》中,既有「形像」與「形象」兩種寫法 「形象」一詞,有人寫成「形像」,有些人則認為「形象」是正寫,「形像」則是錯寫,中華民國教育部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也持相同意見。該網指出,「象」有樣貌的意思;「像」則有人物的圖畫或雕像的意思,「形象」指由一個人的內涵、修養所呈現出來的風格、特色,一般多用「象」而不用「像」。...
View Article從「太平館飡廳」說起
香港有間馳名的西餐館,名曰「太平館」。該店於1860年廣州太平沙創立,1937年因逃避戰禍在港興建新店,期間因香港淪陷關閉,戰後重開至今。該店除有名的「豉油西餐」外,另一個值得留意的特色,是它的招牌。該招牌的特色有二:(一)這是民初知名書法家陳荊鴻的手筆;(二)招牌中的「太平館飡廳」,把「餐」字寫成了「飡」字。 圖:《說文解字》將「湌」列作「餐」的或體...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