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陳凱文 –陳凱文研究室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國」與「朝」之別

$
0
0

2013427151321575
牧野之戰示意圖

近日,網絡媒體刊登了兩篇台灣作家楊照的文章(文章12)。他在文中提到考古學家董作賓,並指出甲骨文自武丁時期就已經明確出現「周」字,指涉在商人西邊的一個民族。因此,他質疑「周」並非是接續商朝出現的一個朝代,夏、商、周是不同區域的三種文化。看畢文章後,發現有些許地方值得商榷,遂撰此文論析之。
首先,稍微涉獵過中國歷史的朋友都應知道,秦統一六國前的中國,是一個從原始部落社會演變成統一國家的過渡時期。所謂「天下」,是古人因地理知識有限,將自己所知的地域當作世界的全部;所謂「中原」,則是古人因地理知識有限,將當時黃河流域當作世界之中;所謂「九州」,是指古人將自己所認知的天下劃為九個州。至於「萬國」,是指每個州內有許多不同的部族或氏族,他們為了保護族人,以城牆建立起一個又一個的方國。

89253
圖:據《說文解字》解釋,「或」為「國」的本字
中文的「國」字,本字是「或」,《說文解字》曰:「或者,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或」所覆蓋之地,為「域」,後來「或」有其他引伸義,便在「或」外面再加上代表圍牆的「囗」,成了現在的「」字。換句話說,早期的「國」便是指中原地區內一個個的城邦,他們為了防衛的需要,於是共推出一個共主。這盟主為增添其認受性,聲言自己受命於天,於是以「天子」自稱。

從某程度來說,楊照說建立夏、商、周的姒、子、姬三族,源於中原地區三個上古文化,是絕對有可能的。至於楊照在文中提到甲骨文出現的「周」字,現在學界還有人曾經提出,「周」字在甲骨文有不同的寫法,並不一定是指姬姓族人建立的周方國,而是姬姓族人抵達周原前的其他部族。問題的關鍵,是他對「朝」字似乎有所誤解。要了解什麼是「朝」,需由這字的字義開始說起。
朝,文字演變
圖2:「朝」字的字形演變(原圖:小學堂)

「朝」字的本義,是日出,現在粵語仍會像早上稱作「朝早」。它的本來寫法是「从日从茻」,意味着太陽在草叢中升起,會意字。「朝」字後來出現譌變,小篆時變成「从倝从舟」,右邊的「上人下舟」後來再出現譌變,變成「月」字。「朝」字後來出現了引伸義,是因為古時「天子」每年春天都會開早會召見群臣,是為「朝會」,如《周禮‧春官‧大宗伯》便記載:「春見曰朝」。所以古時由「天子」所建立的政府,便稱作「朝廷」。某一家族或氏族成為中原共主的管治時期,便稱作「朝代」。後人為消除歧義,「朝」字便為這個引伸義,借用了派生字「潮」的【直遙切】以作識別。

是故,楊照其中一篇文的標題:《同時建立和存在的三個朝代》,必然是錯誤的。姒、子、姬三族,當然有機會在中原地區居住已久,但不代表三族同時是當時的中原共主。即使楊照提到的周作賓,仍是認為姬姓族人進入周原後建起方國之時,子姓族人乃當時的中原共主,姬姓族人向對方稱臣,後來聯合其他方國和部族反叛,打敗子姓族人,取得中原共主地位。故,董作賓先生在《殷曆譜》中,推斷周朝取代商朝的年份,是公元前1111年

原文刊於澳門《華僑報
華僑報》網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