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陳凱文 –陳凱文研究室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形象」與「形像」

$
0
0

淮南子,形像
圖:在《淮南子》中,既有「形像」與「形象」兩種寫法

「形象」一詞,有人寫成「形像」,有些人則認為「形象」是正寫,「形像」則是錯寫,中華民國教育部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也持相同意見。該網指出,「象」有樣貌的意思;「像」則有人物的圖畫或雕像的意思,「形象」指由一個人的內涵、修養所呈現出來的風格、特色,一般多用「象」而不用「像」。

有趣的地方,同為中華民國教育部的「重修國語辭典修訂本」之中,除「形象」之外,也有收錄「形像」一詞,究竟「形像」是否錯寫?如否,「形象」和「形像」是否意思有異?本文試論析之。

在談論這問題前,大家須先認識古人的造字原理。古人為紀錄之便,開始造字。隨著社會的發展,接觸到很多新事物,產生了不少新概念,便發現過去的字不夠用。他們有時另造新的象形字和會意字,有時則會借用一些本來便有的字,從此該字便有新的引伸義,是為「假借」。及後他們發現,一字字義太多容易產生歧義,於是將本來的假借字,加上能反映該字意思的義符,另造一個新字,是為「形聲字」,「像」字是其中一例。

象,字形演變
圖:「象」字的字形演變

從字的本義上來看,象的意思為生物學上的象科動物(Elephantidae)。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曰:「象,長鼻牙,南越大獸,三年一乳」,象形字,後有「想象」的引伸義。「想象」一詞語出自《韓非子·解老》篇:「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白話:古人沒什麼機會見到活生生的象,只得死的象骨,便按其骨骼猜想象的模樣,自此人們便將單憑意念想出來的物件或概念,稱之為「象」)

及後,「象」又有「相似」一義,或依照人或物之形造出相似之塑像。後人為消歧義,遂做出从人的「像」字。自此,「象」和「像」便出現分家,「象」是意念上臆想出來的概念或事物,如「抽象」;「像」則指相似或仿製品,如「塑像」。然而,新字造出後,「象」與「像」偶爾仍有混用的情況。如「象形」寫成「像形」更能表達字意,大家仍慣用「象形」;「想象」應沿用《韓非子·解老》的寫法,大家卻慣用「想像」。

至於「形象」和「形像」,均出自《淮南子》。《淮南子.兵略》曰:「天化育而無形象,地生長而無計量」中寫作「形象」、《淮南子.原道》:「物穆無窮,變無形像」則寫「形像」。兩者在文中意思也是一樣,本義均是指有形態之物。然而,現在我們日常所談一個人的「形象」,不是純粹談其外表,還會因其該人之言行,而給予他人一種印象,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故,本欄認同「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的意見,該用「形象」更佳。

原文刊於<華僑報>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