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澳門警察總局標誌
在澳門警察總局的標誌中,其「警」字寫法為「上从苟攵下从言」,但是大家若瀏覽警察總局的繁體官方網頁,顯示出來的「警」字,寫法卻是「上从茍攵下从言」。為甚麼這樣子?兩個寫法有無不同的意思?
要解答這個問題,便要從「苟」和「茍」二字說起。大家如細心一看,便會發現二字寫法上的差異:「苟」字是「从艸从句」,「茍」字則是「从卝从句」。此外,「苟」和「茍」二字意思上也有分別。「苟」字的本義是草名,許慎於《說文解字》曰:「艸也,从艸句聲」,形聲字,「苟且」用从艸的「苟」字,以表示草率之意。
圖:「苟」和「茍」字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左「苟」,右「茍」)
至於「茍」字,許慎於《說文解字》的解釋是「自急敕也」,字形則說成「从羊省,从包省,从口,口猶愼言也」,古文寫法為「𦰶」。的確,「茍」字的本義為恭敬,字形卻因許慎沒接觸過甲骨文,而有些許穿鑿。「茍」字在甲骨文的寫法,如同戴有羊角頭飾之人卑恭屈膝,其字義相信跟「香港中大多功能字庫」說法相似:象羌族人恭敬跪坐之狀,因部份羌人曾在殷商時被虜作奴隸,遂以羌人屈膝跪地表示恭敬。
「茍」字的字形演變(原圖:小學堂)
金文中「茍」字的加上「口」,應是派生字,言詞恭敬之言。及後,「茍」在右邊代表手的「攵」,派生出「敬」字,以示動作上恭敬之意,然後又在「敬」字下加上「言」字,表示勸戒對方表示恭敬之意。現在的「茍」字「从卝从句」,相信是楷化的結果,羊角演變成「卝」,「句」字既可能是聲符,也可能是一種會意,因「句」字本義同「勾」,意思為屈曲,表達「茍」字本來的字義,戴有羊角頭飾之羌人卑恭屈膝。
若單純從字義上來說,「上从茍攵下从言」的「警」字,才是合符本義的寫法。至於將「茍」寫成「苟」字,應是因為二字字形相近而混淆,造成文字學上的譌變。故,元代書法家周伯琦在《六書正譌》曰:「小篆敬字省從茍,上從卝,羋角也,非艸字,俗多誤。」
不過大家若翻查字書,便會發現「敬」和「警」字很早便出現譌變,最早始自南朝的《玉篇》,之後歷代的字書,有些从「茍」,有些則从「苟」。如清代《康熙字典》,「敬」字从「茍」,「警」字則寫成从「苟」。既已約定俗成,我們也無需執著,只需知其字形演變的來龍去脈,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