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在網上看到這一幅圖,談到大陸以「够」為官方寫法,港、臺則用「夠」。當中牽涉到一個有趣的文字學現象,而該圖作者則以為大陸用「够」跟繁簡問題上有關,遂撰此文一說。
嚴格來說,「够」是「夠」的「或體」,並非繁簡之別。所謂「或體」,據清代王筠在《說文釋例》曰:「《說文》之有或體也,亦謂一字殊形而已,非分正俗於其間也」。
有些人喜愛將字形有異通通稱作「異體字」,愚見認為不合適。「異體」、「簡體」和「或體」應略加細分:該字若因譌變或通假而成,可稱作「異體」,如「橆」變「無」,或「假」通「叚」;如是為求簡化而變者,則是「簡體」,如「黃」變「黄」,部份「異體」同時可以是「簡體」;如是純粹字形變異者,則是「或體」,「够」和「夠」便是典型例子。
翻查典籍,「夠」字的典籍記載,最早出自南朝顧野王的《玉篇》,宋代《廣韻》、《集韻》亦有記載,意思為「多也」。「够」字的記載,則要到明末梅膺所撰的《字彙》才出現,並表明「夠,同上」,將「夠」視作「够」的或體;另一位明末清初文字學家張自烈,則在其著作《正字通》則曰:「夠,同够,泝原以夠為俗彀字,按此說非」,意思是指當時的人曾以為「夠」是「彀」的俗寫,實情並非如此,「彀」字是「夠」的通假字。在清代《康熙字典》中,也是先記載「够」字,才載「夠」字。
這種聲符意符左右互換的情況,在漢字中比比皆是。其中兩個例子,一個是「夥」字,另一個是「辣」字。「夥」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乃是寫成「㚌」,意符的「多」放在左邊,像「夠」一樣,直到宋代《廣韻》,才開始出現今人常用的「夥」。
至於「辣」字,在南朝《玉篇》的寫法,本來是「辢」字,宋代《廣韻》亦是寫成「辢」字,今人常用的「辣」字,最早出現於金人韓孝彦、韓道昭父子所撰的《四聲篇海》,清代《康熙字典》、《字彙補》將「辣」字列作或體。
圖:「辣」字,在宋代《廣韻》乃是寫成「辢」字
是故,「够」和「夠」並非繁簡之別,而是或體,原理跟「群」和「羣」、「峰」和「峯」無多大分別。事實上,大陸將「够」字列為官方寫法,源於1955年推出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跟大陸漢字簡化毫無關係。「够」字也並無出現在《簡化字總表》之中,可見該圖作者有此誤解,純粹是沒有考究之故也。
原文刊於<華僑報>
![](http://pixel.wp.com/b.gif?host=jonathanovsky.wordpress.com&blog=27614458&post=894&subd=jonathanovsky&ref=&fe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