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陳凱文 –陳凱文研究室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育」字考

$
0
0

育
早前,台灣《聯合報》網站有一篇報導,提到民國教育部推出的「國字標準字體教師手冊」,部份字的寫法跟坊間習慣不一樣,弄到家長有點無所適從,害怕「教錯」。報導中提到的其中一個例子,便是「育」字。據該本手冊,「育」字上面需寫成「𠫓」,而非坊間常見的「上亠下ㄙ」;下方實際上也不是「月」,裡面需寫成「冫」;「流」字右上方寫法也要寫成「𠫓」。究竟為何會這樣子?坊間的常見寫法又是「錯」乎?

要解釋這一切,必須從這個「𠫓」字說起。這個「𠫓」字,許慎於《說文解字》曰:「𠫓,不順忽出也,从到子」,段玉裁在《注》則曰:「到,今倒’字。倒子,會意也」。發音方面,據《廣韻》記載是【他骨切】,粵音同「突」。簡單來說,「𠫓」字是指早產或難產,字形是倒轉的「子」字,同時是《易經》中「突」字的寫法。

𠫓,字形演變
圖:「𠫓」字的字形演變(原圖:小學堂)
「𠫓」字的另一個寫法,便是「𡿮」,上从倒子,下為羊水流出,估計是現在「流」字的本字,流產之意,後來出現流水的引伸義,遂再造出左旁加水的「流」字,以消歧義。「流」字造了出來後,新字興而本字廢,「𡿮」字便成了文字化石。

育,說文
圖:「育」在《說文解字》的解釋
至於「育」字,不說或許很多人不知道,「毓」字是「育」的本字。甲骨文中的「毓」字,上从「母」下从「𠫓」或从「𡿮」,本義是「產子」,「養育」是後來的引伸義。小篆才出現譌變,成了左「每」右「㐬」。至於「育」字,許慎於《說文解字》曰:「養子使作善也,从𠫓肉聲」,理論上來說,「育」字應是「毓」的簡體字,由會意變成形聲字。

是故,「育」字下方為何不是「月」,因它本來是小篆的「肉」字,楷化時將「肉」字寫得看起來像「月」,裡面則要寫成「冫」以作識別。現在的肉部字如「肚」、「臟」,本來的寫法也不是「月」,二字混同查實是譌變的結果。

同樣道理,將「𠫓」變成「上亠下ㄙ」,也是文字學上的譌變,而且有蠻長的歷史,最早始自南朝的《玉篇》,宋代《集韻》、《類篇》,明代《正字通》視作異體記載,清代《康熙字典》也寫成「上亠下ㄙ」,在「」字中則特意解釋到:「育本从𠫓,字書从𠫓,故入十二畫。𠫓,倒子,字作丄下厶」。香港教育局的小學常用字表,也依循民間寫法。

愚見依舊認為,漢字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出現譌變情況不少,約定俗成的民間寫法,時間一長便可當作或體。是否堅持要學生將「育」字寫成「从𠫓肉聲」,倒是其次,重點是讓學生明白字形演變。可惜,中港台三地的中文教育,小學不教「小學」,只懂要學生死記硬背,可嘆也。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