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陳凱文 –陳凱文研究室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溫」字考

$
0
0

溫,國字標準字體教師手冊
圖:「溫」字在<國字標準字體教師手冊>中的寫法

較早前,鄙人談過台灣《聯合報》網站一篇報導,提到民國教育部推出的「國字標準字體教師手冊」,將「育」字寫成「上𠫓下肉」,下面的「月」裡面需寫成「冫」。報導中還提到另一個例子,便是「溫」字。該手冊中,「溫」字需寫成「从水从𥁕」,而非坊間常見的「从水从昷」。究竟兩者有何分別?中間的文字演變又是什麼?

𥁕,字形演變
圖:「𥁕」字的字形演變 (原圖:小學堂)
要解釋這一切,必須從右邊這個「𥁕」字說起。這個「𥁕」字,是「溫」的本字,許慎於《說文解字》曰:「𥁕,仁也。从皿,以食囚也」,會意字,體恤囚犯所以給予食物,有其溫厚之意。然而,若從甲骨文和金文的寫法來看,許慎之說則似乎是穿鑿之說。在甲骨文當中,「𥁕」也會意字,可是其寫法卻像「从囗从大」,金文則變成了「从匕从囗」或「函內藏匕」,意思相信是現在的「蘊」字,即蘊藏之意。春秋時代的「秦子簋蓋」中,開始出現下面加上皿的寫法。現在的「上囚下皿」寫法,是秦創小篆時譌匕為入,即是譌變而成。

温,說文解字
圖:「溫」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
至於「溫」字,則是河名,許慎於《說文解字》曰:「溫,水。出犍爲涪,南入黔水」,在《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上》介紹犍為郡時,也提到「溫水」的位置:「溫水南至鄨入黚水,黚水亦南至鄨入江」,犍爲郡便是現在的四川省犍爲縣。是故,「溫」字从水,𥁕聲,是個形聲字。後來二字出現同音通假,「溫」字取代了「𥁕」字,所以段玉裁為《說文解字》注曰:「凡云溫和、溫柔、溫暖者、皆當作此(𥁕)字。溫行而𥁕廢矣」。

温,尹宙碑
東漢的《漢故豫州從事尹府君銘》中,「溫」已寫成「温」(圖:北京圖書館館藏清代拓本)
坊間現在常見的「温」字,原理上也是譌變,據清代《隸辨》的記載,東漢的《漢故豫州從事尹府君銘》中,已出現「溫」譌變成「温」字的寫法,南朝《玉篇》、宋代《廣韻》和《玉篇》、南宋金人韓孝彦、韓道昭父子所撰的《四聲篇海》均寫作「温」字,明代《俗書刊誤》則將「温」字視作俗字,清代《康熙字典》將「」字視作正體,「」字視作本字。港府的《小學學習字詞表》,也是採用了「温」字。

其實,「从水从𥁕」的「溫」字本身是通假字,本字「𥁕」字从囚从皿也是一種譌變,強調學生要將「温」字寫成「溫」字,並沒有多大意思。愚見依舊認為,認識其字詞演變,比純粹將字分為「正體」或「俗體」,更為重要。

原文刊於澳門華僑報》網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