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陳凱文 –陳凱文研究室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從「太平館飡廳」說起

$
0
0

1280px-HK_TST_TaiPingKoonRestaurant
香港有間馳名的西餐館,名曰「太平館」。該店於1860年廣州太平沙創立,1937年因逃避戰禍在港興建新店,期間因香港淪陷關閉,戰後重開至今。該店除有名的「豉油西餐」外,另一個值得留意的特色,是它的招牌。該招牌的特色有二:(一)這是民初知名書法家陳荊鴻的手筆;(二)招牌中的「太平館飡廳」,把「餐」字寫成了「飡」字。


說文,湌
圖:《說文解字》將「湌」列作「餐」的或體

大家或許會問,為何要這樣寫?這個「飡」字,究竟是什麼意思?這一切,要從「餐」的古代寫法說起。「餐」字在先秦年代,有着另一個會意字的寫法,那便是「湌」字,从水从食,有水又有食物,餐也,「吞也」應是後來的引伸義。秦創小篆之時,另造「餐」字,从食𣦼聲,形聲字。故,東漢《說文解字》、南梁《玉篇》、北宋《廣韻》,以及清代《康熙字典》均將「湌」列作「餐」的或體字。(注:「𣦼」字,讀若【殘】)

餐,廣韻
圖:《廣韻》中,「飡」被視作「湌」的簡體
至於「飡」字,則是從「湌」字譌變而成,从水簡化成从仌,始見於北宋《廣韻》:「湌,俗作飡」,明《字彙》、《正字通》,以及清代《康熙字典》均將「飡」列作「湌」的簡體字。由於「湌」是「餐」的或體,所以「飡」也可以說是「餐」的簡體。
(注:「仌」即「冰」的本字,象水凝結之形,「冫」字旁便是從「仌」字省略而成)。

過去本欄曾言,大陸的簡化字存在優化空間,也可採納一些舊有的或體字和簡體字,「湌」便屬一例,一來筆劃較少,二來述而不作,三來「湌」本來便是或體。說起大陸簡化字,相信有人應該看過這個「歺」字,這是大陸在1977年推行《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時,在〈第一表〉中提出的簡化字,即是「二簡字」。


上海市杨浦区国定路504弄(靠近大学路)-一佳歺厅
圖:二簡字廢除後,大陸仍有人把「餐厅」寫成「歺厅」

由於「二簡字」推出後備受爭議,國務院在1986年6月24日正式宣佈廢除,大陸現行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已改回用餐字(注:〈一級字表〉第3341號)。然而,現時坊間仍有一些人使用,大家才會在大陸街頭,看到「餐厅」寫成「歺厅」的情況。順帶一提,「歺」字除了曾是「餐」的「二簡字」外,它本身也是「歹」的本字,从半冎,即半個頭蓋骨,象形字,後人將「歺」訛變為「歹」。宋本《廣韻》載的讀音為【五割切】,今音則跟「歹」同。

原文刊於<華僑報>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