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鄙人閱讀《蘋果日報》,談到特首梁振英的facebook,把「刀叉」寫成「刀义」,便借此談談這個「义」字。
該報導指出,「义」是「義」的簡體字,所以CY或他的幕後代筆「打錯字」。可是更多人不知道的是,「义」字本來並不是「義」的簡體,而是「叉」字的俗體字。所謂俗體,有時又稱作異體,便是該字在民間流傳時,因為筆誤或其他原因,產生了另一種寫法,最後約定俗成而流傳下來。這種現象,在文字學上稱作「譌變」。
無獨有偶,「义」便是從「叉」字譌變而成的俗體字。若論譌變的原因,則有可能跟「叉」字的小篆寫法有關。「叉」字是一個象形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叉,象手指相錯」,後來「叉」字演變成隸書,右手隸變成了「又」,那隻相交的手指化成一點。與此同時,民間又有人將那隻右手寫成了本義為「相交」的「乂」,相交的手指音變成一點,便成了「义」字。
圖:《字鑑》將「义」視作「叉」的俗寫
將「叉」寫成「义」的典籍記載,早見於北宋真人王契真所撰的《上清靈寶大法》。在其第三卷的《經緯修用門》中,「兩手相义,鶴啄六度」,便是將「叉」寫成「义」字。在元代李文仲的《字鑑》之中,則列明「义」是「叉」的俗寫。
圖:《字學三正》將「义」列入「義」字的「時俗杜撰字」
反觀「义」字當作「義」簡體的典籍記載,則要到了明代的通俗小說才開始出現,如明代郭一經所撰的《字學三正》中,便將「义」列入「義」字的「時俗杜撰字」。到了現代,大陸在推行簡化字時,便參考了明代《字學三正》的記載,將「義」字簡化成「义」。台灣方面,民國教育部則將「义」字同時列作「叉」和「義」字的異體。
當然,我們也有理由相信,CY或他的代筆將「刀叉」寫成「刀义」,只是歪打正著。更大的可能性是,他純粹是倉頡輸入法沒學好,不知道「义」字的字形演變。可是,《蘋果日報》既然要打扮成認字特警,便應該抽水之前多做一點功課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