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旭暉教授(或其facebook admin)在社交平台撰文,談到「右」的意思,引述完英文字典的解釋後,卻似乎仍未準確地解釋「右」字的字義,以及「右」字為何這樣寫,遂撰此文論析之。
「右」字,實乃「又」之累增字,「又」字本義為右手。在中西周早期的大盂鼎銘文裡,可見「又」乃象右手之形。在金文中,「又」字有時跟「有」通假,所以大盂鼎銘文那句「女妹辰又大服」,用今天的漢字寫法應為「汝昧晨有大服」,意思是「你年少時已繼承了官位」。
「又」字由於後來發展出「還有」一義,為消歧義在「又」字下方加上「口」,如西周中期的四十三年逨鼎,已見到「又」字和「右」字已變成了兩個字。
至於「左」字,本字為「𠂇」,從西周史牆盤的銘文可見,「𠂇」象左手之形,後來「左」字有「輔佐」一義,遂發展出「𠂇」字下方加「工」的孳乳字,結果「左」字興而「𠂇」字廢,今人只知「左」字而不知「𠂇」字也。
由於漢字是表意文字,而「左」、「右」本字的「𠂇」、「又」,本來是象形字,古人可靠看圖而了解字義,從而明白「左」、「右」的意思。然而,「右」字後來由於隸變而演變成今日从𠂇从口的寫法,今人便難以從「左」、「右」的字形,了解其字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