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陳凱文 –陳凱文研究室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點解沙田英譯是Sha Tin?

$
0
0


圖:「沙」字在衛三畏《英華分韻撮要》的譯音

Facebook專頁「大學中文」最近寫了一篇文,解釋「沙田」的英文音譯為何是”Sha Tin”而不是”Sa Tin”,是源於粵語在十九世紀的百多年前,分別有着<s> /s/和<sh>/ʃ/兩個聲母。友人問鄙人此說是否為真,遂撰此文一說。

該文的英文典籍根據,只找到粵語在二十世紀的英譯紀錄,卻沒有十九世紀的英譯紀錄。其實,根據美國漢學家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在1856年編撰的英粵字典《英華分韻撮要》,「沙」字的英文音譯,也是”Sha”。從某程度而言,似乎能側面印證粵語在百多年前,確曾有〔Sh〕這一聲母。

然而,為何粵語在過去曾有曾出現清顎齦擦音的<sh>聲母呢?其實,翻查宋代《廣韻》時便發現,「」字和文章提到的「生」字,都是劃入中文三十六字母中的生母,至於文章所提到的「」字,《廣韻》則劃入心母。當中,生母的中古擬音分為兩派,一派擬為捲舌音的/ʂ/,一派則擬為清顎齦擦音的/ʃ/,至於心母的中古擬音,則擬為舌尖前音的/s/。

據鄙人的訓詁學同好鄭子解釋,三十六字母的「莊、初、崇、生、俟」跟「章、昌、常、書、船」,已在宋代晚期中古漢語時合併成「照、穿、床、審、禪」,所以生母字跟船母字變為同一組,再經過濁音清化,發展到早期粵語的時候,便變成了清顎齦擦音的<sh>聲母。

值得一提的是,同屬粵語的廣西梧州話老派讀音中,心母字和生母字的聲母也有分別:心母讀舌尖前音的/s/,生母則讀清齦顎擦音的/ʃʲ/。有趣的是,在梧桐話的新派讀音中,心、生母便出現了混同的現象,一律改讀為舌尖前音的/s/。如此看來,廣府粵語也有可能跟梧州話一樣,生母本來讀成是清顎齦擦音的/ʃ/,或是清齦顎擦音的/ʃʲ/,後來跟心母混同,最終一律讀作/s/音了。

可以說,用”sha”為沙字標音,乃是從側面記載了粵語生母字的讀音演變歷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