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在AM730的【字言字語】節目中,解釋「慈」字的字義,當中部份解說有誤,遂撰此文補遺之。
首先,「慈」字的「茲」,確實本來是从「草花頭」的艸字部,只是後人將「艹」簡化成今天的寫法。這種簡化其實頗常見,「草」字上的「艹」,也曾出現類似「慈」字的簡化,見《隸辨》。然而,曾鈺成在黑板上,將「草花頭」的「艹」寫成「卝」,則是筆誤。「艹」是「艸」的簡化寫法,音【草】,意思是百卉,各種花草的意思。
「卝」則是「丱」的簡化寫法,此字有兩個讀音。讀【慣】的時候,是古代小孩將頭髮束成兩角的樣子,詞語「髫丱」便是幼年的意思;讀【礦】的時候,則是「礦」的古寫,《周禮‧地官》的「卝人」,便是指掌管礦產的官吏。字典有「卝」部,跟「艹」並非同一部首。故,寫「草花頭」的時候,須寫成兩個「十」,不宜混淆。
其次,曾鈺成解釋「茲」字的時候,稱「茲」下面是「絲」字,是「繞絲邊」,又稱《說文》的說法是「草花頭」,「絲省聲」,則是將「糸」和「幺」混淆了。「幺」音【邀】,今多簡寫作「么」,意思為幼小,象子初生之形;「糸」音【覓】,又音【絲】,意思為絲線,象束絲之形。字典有「幺」部,跟「糸」並非同一部首。
由於曾鈺成將「幺」混淆成「糸」,又把「𢆶」誤當作「絲」,於是把「茲」的字義解錯了。其實,「𢆶」本身是一個字,音【幽】,从二幺,意思跟「幺」接近,意思是微小。「𢆶」同時是「茲」的本字,相信是「𢆶」有了嫩草茂盛的引伸義之後,為消歧義而另造新字。因此,「茲」字其實是一個會意字,从艹从𢆶,代表嫩草遍地,許慎在《說文》中,則誤當成形聲字。
及後,「茲」字又有了繁衍的引伸義,為消歧義而派生出从水的「滋」,以及从子的「孳」。至於「慈」字,在金文裡本來是沒有「艸」,从𢆶从心,「艸」是隨著「𢆶」發展出新字的「茲」之後,才加上去的。是故,「慈」字本來是會意字,代表護幼之心,許慎在《說文》中,則把「慈」誤當成形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