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嚿」是粵語自造字,量詞,用法跟跟「團」和「塊」接近,例如「一嚿雲」、「一嚿叉燒」,將東西捏在一團,則會說成「揸埋一嚿」;說話斷續不清,則會說成「講嘢一嚿嚿」。那麼,「嚿」的本字究竟是什麼呢?( 注:本文所指的「本字」,只是指「嚿」的本來寫法,並無鼓勵人們重用本字之意 )
彭志銘在《正字正確》的說法,「嚿」的本字是「䊆」,本義是已煮了的米、麥等乾糧,因黏作一團,而引申為「凡結聚一件者」,皆叫「䊆」。然而,「䊆」在《廣韻》的反切是【其九切】,切出來的讀音是【臼】,跟「嚿」的【舊】聲母不一樣,實在難以此證明,「嚿」的本字是「䊆」。
曾焯文在《粵辭正典》的說法,「嚿」的本字則是「具」,這說法源於詹憲慈的《廣州語本字》:「一具,猶言一件也;俗讀具若舊」。然而,粵語和中文量詞本來便有「一具」,讀音既不是【舊】音,用法也「嚿」字跟不同。所謂「俗讀具若舊」,是宋人讀《詩經》時,讀起來覺得不押韻而作的叶音,實在難以此證明,「嚿」的本字是「具」。
孔仲南在《廣東俗語考》的說法,「嚿」的本字則是「㔿」:「㔿音舊。物一件為一㔿」。然而,「㔿」在《玉篇》的反切是【子𠋫切】,切出來的讀音是【奏】,讀音不是【舊】音。其實,「㔿」應該是「奏」的本字。古代符節分為兩邊,左邊為卪(節),右邊為㔿(奏),合在一起便是「節奏」,故《六書正譌》和《正字通》均曰:「古卩㔿字如此。隷作節奏字」。
愚見認為,「嚿」的本字應是「丩」。《說文》曰:「丩,相糾繚也。一曰瓜瓠結丩起」,象瓜瓠交結之形。反切是【居虯切】,音【鳩】,跟「舊」的【巨救切】同音不同調,可能是【鳩】音似粗口的「㞗」,避諱而改讀「舊」。「丩」字的本義是糾繚,所以粵語會將東西捏在一團,稱作「揸埋一丩」,說話斷續不清,稱作「講嘢一丩丩」,再變作量詞,將一大團的東西稱為「一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