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貼揮春,是農曆新年的風俗,當中不少人都會將「福」字倒貼,取其「福到」的寓意。然而,大陸民俗學家王作楫接受訪問時指出,「福」字不能倒貼,將「福」倒貼是「福倒(即將福倒掉)」的意思,並聲言「這是絕對的原則性錯誤」。王作楫指出,倒貼的「福」字,只貼在垃圾桶、水桶等器具上,因為垃圾代表着災害和貧窮,過去人們就把垃圾稱為「扔災」。
究竟「福」字能否倒貼,我們稍後再說。因為王作楫在訪問中,嘗試從文字角度解釋「福」字為何不能倒貼,這說法才真是「絕對的原則性錯誤」。他說「福」字的部首為「示」,是表示、請示、展示之意;福字的「畐」可拆分為「一」、「口」、「田」,即一家人都有飯吃、有工做、有學上,這就是「福」的字義。
很明顯,王作楫的說法,是把「畐」字當成會意字,然後穿鑿附會。其實,「畐」字是「福」的本字,它是一個象形字,象一個酒壺,本義是酒器。不論在甲骨文還是金文,「畐」字都像一個酒壺,直到秦創小篆時,才將「畐」字化為「一」、「口」、「田」。由此可見,「畐」字不含有「有飯吃、有田耕」的意思。
圖:「畐」字和「福」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寫法 (來源:漢字叔叔)
「畐」字後來加上「示」,因為「示」字含祭祀之意,而不示什麼表示、請示、展示。「示」字的字義在學界眾說紛紜,有說「示」象設杆以祭天,有說「示」象神主牌位形,亦有說「示」下有數點,象祭祀時奠酒,不過無論哪一套說法,「示」的本義都是祭祀。
簡而言之,「畐」字加上「示」,是指人們用酒祭神,祈求好事降臨。因此,「福」字的本義是「祈福」,「福」亦因此蘊含「好事」這一引伸義。因此,「福」字雖是會意字,但「畐」字是象形字。王作楫硬生生把「畐」字拆為「一」、「口」、「田」,再自行腦補,這明顯是穿鑿附會。
至於民間為何出現「福」字倒貼的風俗,傳說主要有三個,其中一個便是麥玲玲所講的那個:不識字的太監不小心把「福」字倒貼,李蓮英為免慈禧生氣,隨即把「福倒」說成是「福到」。不過無論哪個傳說,都是因為「倒」是破音字,其中一音跟「到」相同,於是取其諧音,將「福倒」說成是「福到」,即是港人所講的「食字」。
又其實,中國有不少「食字」的風俗,例如:新年吃年糕,便是取其「年糕」跟「年高」同音;團年飯吃湯圓,便是取其「團圓」的意頭;新年吃髮菜蠔豉,便是「髮菜蠔豉」跟「發財好市」近音。「福倒」蘊含「福到」的寓意,也是同樣原理,王作楫作為民俗學家,難道能夠不知中國的「食字」風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