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友人胡煒權在其facebook專頁《戦国史コラム》談到,日本古代容量單位的「石」譯成漢語時,讀音應該讀成什麼的問題,同時談到「石」在漢語中應該怎樣讀。因為某些人認為,「石」字作為度量衡單位時,應該讀成【都濫切】的【擔】音,讀成「石」字的本來讀音【常隻切】的【石】音,則為誤讀。
說起「石」字的漢語讀音,我們必須先搞清楚,它為何出現【擔】音的原因。其實,「石」本來是一個重量單位,在東漢《說文解字》裡,「石」乃是寫成「䄷」:「䄷,百二斤也,从禾石聲」。宋代《廣韻》的反切,則為【常隻切】,可見「石」字即使作為重量單位時,本來也是讀成【石】音。
至於為何用上「石」字作為重量單位,相信是源於古人最初製作「石」這種砝碼(注:即古人所稱的「權」)之時,用上了石頭,因而得名,「石」有了引伸義後,秦創小篆時造出了孳乳字的「䄷」,以形符的「禾」代表該字是計算穀物的重量單位。然而,孳乳字的「䄷」字似乎並不流行,人們還是慣用本字的「石」,「䄷」字便被人世人遺忘了。
至於「石」字出現【擔】音的成因,查實源於另一個容量單位:「儋」。在《漢書》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列傳〉中,出現了「儋石」一詞:「聽者,事之候也;計者,存亡之機也。夫隨廝養之役者,失萬乘之權;守儋石之祿者,闕卿相之位。計誠知之,而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
所謂「儋」,在東漢《說文解字》的解釋裡,本義為「何也」,今「負荷」、「負擔」之意。古人為了計算穀物重量,自然需要找一擔挑,一邊找個籮筐盛放穀物,另一邊找一石的砝碼來計算。後人為求方便,便造出一種容器,裝滿它便等於一石,並稱作「儋」,又通作「擔」。
可見,「儋」為容量單位,「䄷」本為重量單位,後人將其混同。到了民國時期,甚至曾經出現「䄷/石」被當容量單位,「儋/擔」被當重量單位的情況,如1929年頒佈、現已廢止的《中華民國度量衡法》中,「擔:等於百斤」,「石:等於百升即十斗」。在這情況下,「擔」、「石」的讀音也開始跟著混同了。
至於日文的「石」,為何讀成【koku】,跟「角」字同音,源於日本的一石本為中國另一個容量單位:「斛」。《說文解字》曰:「斛,十斗也。从斗角聲」,後人開始將「斛」跟「石」混同,宋代《夢溪筆談》曾曰:「故鈞石之石,五權之名,石重百二十斤。後人以一斛為一石,自漢已如此,『飲酒一石不亂』是也」。
日人遣唐之時,借用了以當時中國一斛為「石」的概念,所以日本的「石」,讀音跟「角」字的中古音一樣,容量也跟「斛」一樣,其容量為十升。若從本來讀音來說,「石」作為中國重量單位時,讀【石】音;容量單位時,讀【擔】音。日本之「石」即中國之「斛」,漢譯時若是硬要跟【Koku】一音相對應的話,其實應讀作《廣韻》【胡谷切】的【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