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陳凱文 –陳凱文研究室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凉」不是「涼」的簡體

$
0
0


圖:「凉」字在《洪武正韻牋》中的解釋

近日,立場博客Pazu 薯伯伯撰寫《繁簡之別》一文,將「凉」、「够」和「籼」視作大陸的簡化字,這個說法是錯的。事實上,大陸將「凉」、「够」和「籼」字列作官方寫法,源於1955年推出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同時將「涼」、「夠」和「秈」列作異體字,跟大陸漢字簡化毫無關係。那麼,為何會出現「凉」、「够」和「籼」這三隻字的寫法呢?


「够」字方面,鄙人過去已曾撰文談過,這是或體字。漢字中時常出現部首擺位不同的寫法,例如「群」和「羣」,「峰」和「峯」,「詞」和「䛐」,「辣」和「辢」,「夥」和「㚌」。當中某些現在大家慣用的寫法,其實是後來才出現的寫法,並取代了原來的舊寫法,如:「詞」取代「䛐」,「辣」取代「辢」,「夥」取代「㚌」。是故,大陸將「够」取代「夠」,也是同一原理。

「籼」字方面,則同樣是或體字,「秈」字最早見於《玉篇》,稻米的一種,即今人所稱的印度型稻(Oryza sativa indica)。由於禾不一定是指米稻,後人便發展出从米的「籼」字,宋代《集韻》將「籼」視作「秈」字的或體,後來大陸官方需要規範漢字,於是採用了「籼」而非「秈」字。


圖:宋代《集韻》將「籼」視作「秈」字的或體

「凉」字情況比較有趣,宋代《廣韻》視作「涼」的俗體,但是「凉」和「涼」查實本來是兩個字。从水的「涼」,本義是寒粥,或者是用水溝酒,《周禮》所載的六飲之一:「漿人:掌共王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入于酒府。」《周禮正義》則曰:「鄭司農云:“涼,以水和酒也。”玄謂涼,今寒粥,若糗飯襍水也。」由於水溝酒使酒身變薄,故此又稱「薄酒」,《說文》曰:「涼,薄也」,乃至今日詞語將涼薄解作寡德,乃為引伸義。

「凉」字則是地名,即是漢代十三刺史部的凉州,在今日甘肅省及寧夏全境、青海東北部、新疆東南部及內蒙古阿拉善盟一帶。「凉」字从仌的原因,相信是因為當地天氣比較寒冷,所謂兩點水的仌,即冰之本字,寒凉之凉為引伸義。故,明代《洪武正韻牋》曰:「本有凉涼二字,从冫者寒凉之凉,从氵涼德涼踽之涼」。

由此可見,「涼」和「凉」根本不是漢字簡化,而是兩隻字的本義被世人遺忘,同時出現了「凉」、「涼」二字混同的情況。從兩隻字的字義上來看,大陸將「凉」列作規範漢字,查實更加合適,因今人除「涼薄」一詞外,主要把「凉」字用作「冰凉」一義。今人不諳訓詁又不查典籍,才會不知箇中原理,以為「凉」是「涼」的簡化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