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陳凱文 –陳凱文研究室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褫」與「遞」

$
0
0

褫奪
青年新政立法會新界西參選人黃俊傑(無線截圖)
日前,香港政團青年新政的黃俊傑接受電視台訪問時,表示「政府想褫奪我們的選舉權」,卻把「褫」字的粵音讀成「遞」的【弟】音,朋友問:這究竟有沒有問題?

顯然,這是典型「有邊讀邊」的錯音。黃俊傑是見到「褫」跟「遞」同用「虒」做聲符,而「遞」的粵音讀若【弟】,他便以為「褫」發音也差不多。「褫」字在宋代《廣韻》中,有四個讀音,粵語今音讀若【恥】,應是出自《廣韻》的「敕里切」一音。

p014
圖:粵語今音應出自《廣韻》的「敕里切」(來自<韻典網>)

然而,大家如懂得閩南語,卻會發現「褫」字的發音跟粵語差別很大。「褫」是徹母字,即其聲母跟「徹」字一樣,閩南語卻是讀成送氣的【thí】,「恥」字也是一樣。至於「遞」字,則跟粵語差不多,讀【】。為什麼?這便牽涉到一個音韻學現象:「古無舌上音」。

所謂「古無舌上音」,是指中古音的知母、徹母和澄母字,在在上古音中是不存在的,而是當作端、透、定母字。。提出此假說之人,是清代訓詁學者錢大昕。他在《十駕齋養新錄》卷五的〈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一文中提到:「『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牀』無別,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

「褫」字在《廣韻》劃入徹母的【ch】,由於「古無舌上音」,推導上古音便是透母;「恥」也是徹母,上古音自然也是透母的【th】。由於閩南話保留了上古音,所以也是當作透母字,讀【thí】;粵語則已改用中古音,便讀成【chi2】了。「遞」在宋代《廣韻》中,並無變成舌上音,仍是維持舌頭音的定母。是故,閩南話和粵語,一律當定母字,讀作【tē】和【dai6】。這某程度上解釋了,「褫」、「遞」均是形聲字,聲符明明同是从「虒」,發音應該差不多,現代粵語卻有那麼大的差異。

相比發音之誤,黃俊傑更大的問題,是誤用了「褫奪」一詞。「褫」字的本義是奪衣,「褫奪」一詞,乃是由古代審判的「褫衿」規定演變而成。由於古時「刑不上大夫」,士人或若犯罪,負責審訊的官員,必須除去他們的衣冠,官員則除去頂戴花翎,革除其功名後,才能動刑。 換句話說,「褫奪」是指一人因犯罪而被人革除公職,參選權屬於公民權利,應用「剝奪」較佳。

原文刊於<華僑報>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