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陳凱文 –陳凱文研究室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也談嫦娥是誰

$
0
0


每逢中秋,大家都會想起「嫦娥奔月」這個神話故事,講述后羿有個妻子叫嫦娥,偷吃了西王母贈給后羿的長生不老藥,結果飛了上月亮。日前,網上有篇《嫦娥是誰》的文章,認為嫦娥同時是上古神話中的常羲,並提到「常羲與嫦娥在上古漢语裡發音相似」的論點。究竟真相是否如此?

首先,「常羲與嫦娥在上古漢语裡發音相似」,這說法有一定的道理。雖說上古時代沒有明確的注音系統和紀錄,但是我們也可從字形或中古漢語的反切紀錄,查找常羲與嫦娥以前的發音是否相似。我們先說常羲,她又稱為常儀或尚儀,從字形上我們可以看出,「羲」和「義」上古用了同一聲符,是同音字,而「義」則是「儀」的本字,發音自然也是十分接近。

至於「」和「」,在宋本《廣韻》中均是疑母字,即是同一聲母。然而,疑母字到了明清一代,讀音似乎出現了變異。以閩南語為例,娥保留了中古的疑聲母,讀 ngoo ;「儀」、「疑」二字,則由中古的 ngi 變成了 gi , n 的鼻音脫落;在國語或普通話裡,「儀」和「娥」則似乎變了零聲母,即沒有了聲母,因此「儀」的注音只得一個ㄧˊ,「娥」的注音只得一個ㄜˊ音。

倒是客家話的「儀」字,保留了中古疑母的 ng 聲母,所以標音為 ngi 。由此可見,「儀」字在中古漢語裡,其實跟「娥」同聲母不同韻母。我們亦可從上古神話裡,娥皇又叫儀皇,證明「儀」和「娥」二字由於古音接近,所以用來同音通假。故,清代畢沅曰:「尚儀即常儀,古讀儀為娥,後世遂有嫦娥之鄙言」,推斷,嫦娥是由常羲演變而來。

說到這裡,有人或者會說,嫦娥奔月和常羲浴月,是兩個不同的神話故事,加上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常羲則是帝嚳之妻,怎會是同一人呢?愚見認為,所謂中國的上古神話,乃是古人將一些上古重大歷史事件神話化,到了後代不斷加鹽加醋,才變成現代的版本。嫦娥奔月和常羲浴月,相信是紀錄着同一件歷史事件

以常羲為例,在《山海經》中她是帝俊之妻:「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所謂生了十二個月亮,應該是象徵著古人開始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至於《山海經》中的羲和,同屬帝俊之妻:「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則是象徵着古人發明了十日為一旬的時間概念。由於古代文獻認為,帝俊就是帝嚳高辛氏,所以到了《史記·五帝本纪》裡,常羲被視為帝嚳第四妃的娵訾氏。

然而,在《呂氏春秋‧勿躬》中,不論常羲、羲和還是后羿(即:夷羿),都不是什麼神話人物,而是黃帝手下的臣子:「羲和作占日,尚儀作占月…夷羿作弓…此二十官者,聖人之所以治天下也」。而在《史記‧五帝本紀》中,羲和則是帝堯的臣子:「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暘谷。敬道日出,便程東作。」

個人相信,《呂氏春秋‧勿躬》和《史記‧五帝本紀》所述,可能更接近史實,羲和與常羲,根本不是什麼神仙,也不是某個天神的妻子,甚至不知是不是女人,而是一個官,乃至黃帝統治中原期間的官職職銜。至於嫦娥,則是常羲的同音通假,負責占卜每月運程,觀察月亮的變化。

因此,不論常羲浴月,后羿射日,還是嫦娥奔月,只是紀錄上古時代,發明了弓,制訂了曆法,有人負責占卜每日和每月運程,以及曾經出現曆法上的混亂。中秋節則是象徵秋天過了一半,亦可能是古人覺得,當日月亮最圓,於是借當日感謝常羲,是他(或她)發明了一年有十二個月的時間概念,只是故事到了後來出現神話化,最終演變成嫦娥奔月這個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