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陳凱文 –陳凱文研究室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閪」字考

$
0
0

合葬   我方鼎
圖左:古代的墓葬遺址;圖右:商代我方鼎銘文

很久以前寫過一篇文章,提到港人習慣寫作「閪」的粗口,跟北方常見的粗口「屄」,讀音上差異極大,「閪」的現代粵語讀音為【hai1】,「屄」的北方官話讀音為【bī】。是故,兩個粗口應該有著不同的本字。幾經查證後,鄙人幾乎可以肯定,「閪」的本字是「溪」,跟「屄」並不一樣。然而,為何「閪」的本字是「溪」呢?這個問題,便要從「屄」的本字開始談起。

「屄」與「匕」之間的關係
在之前的文章,鄙人猜測「屄」的本字為「祕」字(注:「祕」即「秘」)。經查證後,發現這說法是不對的,「屄」的本字應為「匕」字。大家若從「匕」的今義來看,「匕」只剩「匕首」和「匙羹」之義,一定不明白「匕」為何是「屄」的本字。然而,大家若從「匕」在商代甲骨文和鐘鼎文上的應用,以及古代墓葬的風俗,便會明白「匕」查實是一個象形字,象女尸側臥之形。

在本文左邊的那張圖,是一個古代的墓葬遺址,大家自然會發現,古人如將一對夫妻合葬,會以男左女右,面對面側臥的方式將屍體陳列,而這個「匕」字便是象女尸側臥之形。在商代我方鼎的銘文中,「且乙、匕乙」的「匕」,其實便是今字的「妣」,「且」則是今字的「祖」。

換句話說,「匕」本義是逝去的母親,同時是「妣」的本字,而「匕」後來作為部分字的部首時,則有著「女性」的意思,如「牝」字从牛从匕,本義便是雌性的牛,後來又泛指所有雌性動物,從而發展出「女性」的引伸義。「牝」字有了「女性」這層引伸義之後,便開始將女性的陰戶稱作「牝戶」,例如:漢代馬王堆古墓發崛出來的「牝戶圖」,便是一幅解釋陰戶構造原理的圖。

「牝戶」作為「陰戶」的同義詞,在中國情色文學中一直沿用,如明代《玉蒲團》第十四回那句「就把陽物對著牝戶唐突起來」。後人將「牝戶」簡稱為「牝」,又另造會意字的「屄」以消歧義,今人用而不知寫法,又用同音字的「逼」同假。故,今人之「逼」即古人口中的「牝戶」,「牝」則是「匕」的派生字。同時,由於「匕」字形狀又似「匕首」,而成了「匕首」的假借字,結果出現了文字學上的久假不歸,只知「牝」而不知「匕」之本義也。

「閪」跟「溪」的關係
那麼,這些跟「閪」的本字是「溪」有什麼關係?在古人的自然觀裡,很喜歡將宇宙萬物分作陰陽,將女性下體稱作「陰戶」便是一例。他們也把山和水以陰陽劃分,山丘為陽,溪水為陰。在儒學經典《大戴禮記》的〈易本命〉篇中,便將山和谿分陰陽,以「牡」和「牝」二詞借代:「邱陵發牡,谿谷為牝。」(注:「谿」即「溪」的古寫)

換而言之,「牝」是「溪」的借代字,而「牝」因「牝戶」一詞,發展出「陰戶」的引伸義之後,粵人又借「溪」作為「牝」的借代字,或者作為「牝戶」的委婉語。問題又回來了,「溪」字的粵語今音為【kai1】,跟粗口的「閪」發音【hai1】不同,究竟又是什麼回事呢?

這個問題,便牽涉到「溪」字的發音演變了。部份語言學家 (如:高本漢) 認為,上古漢語的聲母可能存在複輔音,而「溪」在上古漢語中,其聲母可能是【kh】。到了後來,複輔音逐漸消失,造成部份在宋代《廣韻》劃入「溪母」的字,在粵語中變成了【k】聲母,部份則變成了【h】聲母。舉個例子,「克」字在《廣韻》劃入「溪母」,現代粵音則是【hak1】。

同理,「溪」字在粵語裡,也可能曾經發展出兩種讀法,一是【kai1】,一是【hai1】。後來【hai1】音由於被人視作粗口讀音,「溪」字在正常用法的情況之下,便只讀【kai1】以消歧義。後人可能不知「溪」字本來有兩個讀音,也不知「溪」跟陰戶之間的借代關係,於是另造一個「閪」字。

另一個可能則是,將陰戶稱作「溪」源於客家話。事實上,客家話的海豐音,「溪」字便是讀成【hai1】。由於客家人跟其他廣東人混居,於是借為己用,但是「溪」字在粵語中並不同音,於是另造一個「閪」字矣。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