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華社評《以法治手段鏟除山頭主義生存土壤》一文中的製圖
曾德成被辭職一事,本來不欲多談。適逢此時,讀了香港青年政策研究所理事會主席沈旭暉的文章,借介紹《古大存沉冤錄》一書談論曾德成被辭職一事。文中提到一個甚有見地的觀點:中共一向有「反地方主義」的傾向,可惜說法不太準確,遂撰此文略作補充。
說到這裡,便必須先談香港政界和政論界的一個怪現象:不論親建制還是親泛民,兩者都只愛自說自話,卻甚少有人研究和細讀中共黨史及其文獻。不論你是否討厭中共,香港已以「一國兩制」之名歸大陸管治。中共作為大陸的執政黨,研究對方的指導思想,細讀對方黨史及其文獻,方能知己知彼。所謂建制派中人,更應該仔細研究,否則分分鐘犯了足以致命的錯誤,還自鳴得意而懵然不知。
以沈教授提到的「地方主義」問題為例,若對黨史有最基本的認知,便會知他其實在談大陸的政治術語中的「本位主義」或「宗派主義」。近年則有一個新說法,曰「山頭主義」。這種批評,不只限於抨擊地方幹部「佔山為王」,即使你在一間國企內拉幫結派,也會被定性為「本位主義」。這個問題,早在1929年毛澤東的《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文中,已有提及。毛澤東在該文中指出,「本位主義」是一種放大了的「小團體主義」,然後他認為這問題歸咎於個人主義的問題上,認為他們表面不為個人,實際上為了自己的仕途和利益。
到了1937年,毛澤東又曾撰《反對自由主義》一文。這裡所說的「自由主義」,並非大眾日常理解的那一套,而是指對方放任自流、自私自利。該文提到的11個自由主義表現,當中包括「因為是熟人、同鄉、同學、知心朋友、親愛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對,也不同他們作原則上的爭論,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親熱」,另外的問題,還有「當面不說,背後亂說;開會不說,會後亂說」、「明哲保身,但求無過」、「命令不服從,個人意見第一」,以及「自以為對革命有功,擺老資格,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
另外,中共在1942年爆發延安整風運動,當時提出「整頓三風」的口號,其中一風便是「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這兒所說的「宗派主義」,其實即是「本位主義」。簡而言之,中共早在創黨初期,便是一個極之講求集體主義、組織紀律的政黨,他們一直提防組織內有人拉幫結派、恃老賣老、四處唱反調、黨同伐異,以及包庇同夥。
有人可能會認為,這些黨八股,跟現在大陸和香港時政並無關連。只是,他們若注意一下習近平上台前後的「黨建」新聞,便會有不同之結論。早在2010年,習總尚未登大位之時,便在中央黨校發表過一篇《努力克服不良文風》的講話。無獨有偶,「文風」正是當年延安整風的其中一風。事隔四年,在上年的11月,新華社評發表了一篇名為《以法治手段鏟除山頭主義生存土壤》,批評「個別手中有實權的幹部,權慾觀念作崇,各搞一攤,各唱各調」。種種訊息,都似乎指向一個結論:習總本人可能在模仿毛澤東,在大陸玩起黨內整風。究竟這股內部整風會否吹到香港?答案不言而喻。
本欄在政改方案被否決後,曾多次指出建制派將有機會出現內部整肅,部份原因正源於此。次要原因,則是近日「等埋發叔」鬧劇和「曾德成被辭職」後,部份建制派人士的言行。那些不跟大隊離場、自作聰明笑同伴「豬隊友」、在傳媒上公然發炮、為血親出言辯護的行為,極有可能犯了「山頭主義」這個紅色禁忌。至於某些評論,無中生有地為某些人貼上「根正苗紅」的標籤,更如存心靠害一樣,將對方推向萬劫不復之地。
當然,「山頭主義」有如一個萬能key,可用來抨擊建制派內的任何人,包括梁振英。談到這裡,便需提到近年來關於CY的批評。這些批評之一,便是罵他四面樹敵、得罪人多稱呼人少。或許,這才是CY真正的自保之法:他透過四處樹敵,以避免北大人猜疑他搞「山頭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