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孟子‧滕文公下》以「其」字作第三人稱,應當為粵語「佢」的本字
近日拜讀立場博客黃志華的《粵語本字筆記》一文後,覺得部份內容值得相榷,遂撰此文試論析之。
尐≠啲
在黃氏的筆記中,多次出現這個「尐」字,從上文下理推斷,這應該就是粵語替代字的「啲」。然而,「尐」字實際上是精母字,【姊劣切】,粵音讀若【知】,跟端母字的「啲」毫無關連。關於「尐」字的問題,鄙生以前所撰的《尐字之亂》曾有詳細講解,在此不贅,有興趣者可以一看。
「渠」和「佢」
「渠」未必是「佢」的本字,「佢」的本字應當是「其」字。「其」在中文一直可當第三人稱使用,在古文中亦頗常見,如《孟子‧滕文公下》﹕「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顣曰:『惡用是鶃鶃者為哉?』他日,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廣韻》載「其」有【渠之切】一讀,寫成「渠」相信二字上古音近而出現通假。民間再以其聲,造出形聲字的「佢」。
𡁻、噍、嚼
粵語替代字的「𡁻」,其本字是「噍」。《說文》曰:「噍,齧也」,【才肖切】。當然,說是「嚼」也未嘗不可,《說文》曰:「噍或从爵」,可見二字本同字同音,但唐代開始二字發音開始分家,「嚼」出現【才爵切】一音。既然如此,以「噍」、「嚼」二字代表發音之不同,較為合適。
「頻隣」是本字?
在黃氏的筆記中,提到「頻隣」一詞解「緊急慌亂貌」,卻沒詳細注解或提到出處。「隣」則只是「鄰」的另一寫法,《康熙字典》曰:「隣,俗鄰字」,唯二字跟「緊急慌亂」似乎沒丁點關係。究竟本字為何,待考,愚見推測此詞跟「囫圇」可能有點關係。
閉翳=贔屭?
「閉翳」本字是「贔屭」的說法,彭志銘曾經提及,但不完全符合韻書的標音記載,鄙生曾撰文探討之(連結),在此不贅,有興趣者可以一看。問題的關鍵是,「閉翳」二字跟該詞本義接近一樣,為何我們要無故假定它另有本字或古寫?
戾、捩、攦
查「戾」字,從沒「扭或轉」之意。是故,黃氏所說的應為「捩」,韓愈《送窮文》中的「捩手覆羹,轉喉觸諱」,便是現在粵語口語中的「捩」。「捩」本為破音字,【郞計切】粵音【lai6】,又【力結切】讀若「列」,今文讀多讀若「列」,白讀才讀【lai6】。為消歧義,可寫同義的派生字「攦」。
曀焗?翳侷?
黃氏曰「翳侷」本字為「曀焗」,此說值得相榷。「翳侷」一詞通常是指悶在封閉空間之內,「翳」本來便有「掩也」、「障也」、「蔽也」之意,「侷」則為侷促。故,愚見認為「翳侷」更能達意。
由於黃氏提出字例甚多,為免篇幅過長,其他值得相榷的說法,將再另撰一文抨析之。
![](http://pixel.wp.com/b.gif?host=jonathanovsky.wordpress.com&blog=27614458&post=716&subd=jonathanovsky&ref=&fe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