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陳凱文 –陳凱文研究室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再談《孟子》與儒家思想

$
0
0

大同

日前,鄙生寫了一篇《陳雲勿誤人子弟》的文章,批評嶺大中文系助理教授陳雲根曲解《孟子‧梁惠王上》那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榮獲另一位主場博客的Mayi撰文回應。唯作者Mayi認為鄙生「分明把孟子說成是兼愛的墨子。我覺得這樣誤讀孟子、誤導讀者實在對不起先賢」,卻不敢苟同,遂撰此文回覆之。

首先,鄙生必須指出,《孟子‧梁惠王上》那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原話是在跟齊宣王談「王道」,並指責齊宣王是「王之不王」,即一個王者做不到王者應有的本份。

儒家眼中的「王」是指事字,《說文解字》引孔子曰「一貫三為王」,這兒的「三」便是《中庸》那句「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的「天地參」,這個「參」其實就是現在「三」字大寫的「叄」,即天地人三界。所謂「王道」,便是主張王者要需參透了天地人三界的至理,然後身體力行,這個王才是名符其實的王,而孟子在該段對話中提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認為愛護體恤百姓,才是真正的「王道」。

事實上,孟子在該段對話的主旨,是借齊宣王對一頭牛動不忍之情,批評他對動物尚且有情,卻不懂對天下百姓動惻隱之心,意圖仿效齊桓公以武力方式建立霸業,妄顧百姓死活,乃是「王之不王」的所為。

是故,孟子那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後是「天下可運於掌」,然後強調「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可見他其實是在談「推恩」才是平天下的「王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推恩」的具體辦法。

Mayi在文中指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以及」絕對不是「和」的意思。然而,鄙生從沒說過那個「以及」是「和」的意思,而是以「老吾老」的方式,推及至「老人之老」。簡單來說,就是推己及人。

需要注意的是,這句話一不蘊含先後次序,不是叫你先「老吾老」,孝敬侍奉完自己的老人之後才去「老人之老」;二不蘊含「老吾老」和「老人之老」要厚此薄彼,玩「大細超」;三不蘊含「老人之老」就不用「老吾老」。

另外,從上文下理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子的說話對象是齊宣王,他是齊國國王,不是什麼月入一萬的普通打工仔。雖然文中實際上也沒明示或暗示齊宣王有否做到「老吾老」,不過可以肯定的情況是,他有能力「老吾老」和「老人之老」,而孟子認為對方不願去做「老人之老」,對話才有「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北超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這句說話。

可見,整段對話是孟子在建議齊宣王推己及人,體恤百姓,Mayi提到一個人足襟見肘時應否怎麼做,孟子原話可沒有提及。她說的所謂「常理」只是她本人的個人見解,或看完《孟子》後自己腦補得出的結論,不要張冠李戴,把帳算到孟子的頭上。

至於Mayi在文中轉述了宋代大儒朱熹《孟子集注》的注解,先不論那段注解其實是朱子讀《孟子》後的個人見解,多於孟子原話蘊含此意,朱子原話是在解釋古人為何「必由親親推之,然後及於仁民;又推其餘,然後及於愛物,皆由近以及遠」,原因是「自易以及難」。

簡單來說,「自易以及難」就是學懂關顧自己人,總是比學懂關顧外人容易,所以從古到今人們都是從關心自己血親開始做起。這句話並不蘊含朱子在鼓勵人們在足襟見肘時,要先看顧自己人才管其他人的死活,更不蘊含你看顧自己人時無視他人的死活,如果有人解出這層意思,這也只是她自己的腦補而已。

個人認為,很多人對儒家的「親疏有別」理解成「厚親薄疏」,就正如硬是有人將《論語‧子路》那句「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矣」,理解成包庇血親才算「正直」。這句話的那個「直」,是指人之常情,即是孔子認為包庇血親屬才是人之常情。

至於「親疏有別」,這句話源於《周禮.春官宗伯》談小宗伯之職的「掌三族之别,以辨親疏」,原意只是說小宗伯的職責是記錄人們的血緣關係。另外,即是這個詞有引伸義,「有別」是極其量指親和疏之間在情感上的不一樣,例如:你對你妻子的愛,跟你關心兄弟的嫂嫂是有分別的,否則就會亂倫。現在的人將「親疏有別」解成先關照自己人,乃至用人唯親,然後說成是儒家主張,這種曲解實在難以令人接受。

話又說回來,Mayi將《孟子》那句「墨氏兼愛,是無父也」解成儒家沒大愛精神一樣,也是令人費解的。這兒的「無君」、「無父」,用現代口語來說就是「無大無細」,他是旨在指出「長幼有序」:你同朋友之間的相處方式,跟父母並不一樣,而不是在主張厚此薄彼。將「無父無君」曲解成孟子、乃至儒家主張要先顧好自己才顧他人,按此邏輯,孟子在《告子上》主張的捨生取義,又從何說起?

最後,究竟儒家思想的烏托邦有多「大愛」?鄙生引《禮記‧禮運篇》回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一個以「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為烏托邦的思想,這就是Mayi所說的「膠」嘛?看倌自行評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