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蘋果日報
近日有傳媒報導,九龍灣德福廣場麥當勞快餐店用了印有大陸簡化字的巨無霸餐包裝盒,引來一些網民非議,麥當勞解釋是將其他市場的包裝盒誤送到香港餐廳使用。從新聞上看到,那個餐盒確實是印有簡化字,在中港矛盾甚深的今天,惹來爭議是意料中事。不過,有一點不說大家未必知道,「巨无霸」的「无」字雖被大陸簡化字吸納了,但它查實是一個古代「奇字」。
大家或許會問,什麼叫「奇字」?根據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叙〉曰:「奇字,即古文而有異者也」,即是跟一般寫法有異的古字,乃是跟本字意思一樣的同義字,而這個「无」字,便是其中一個奇字。
有關「无」字的解釋,許慎在《說文解字》曰:「竒字无,通於元者」,古人相信天地未分之前本為混沌,從混沌虛無演變成天地萬物那股力量,稱作「元氣」。所謂「通於元者」,其實就指一個人在死亡之時,精氣神回歸元氣之中,復歸虛無。可見,這個无字實為一個「指事字」。所謂「指事」,即是在一個字加上一個標示,以表明字義,「无」字就是把「元」字加上一棟,以作識別。
據考,「无」字其實最早見於戰國時代的秦國簡牘,《周易》的乾卦那句:「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也是用這個「无」字(見圖1)。清代《康熙字典》更轉述《藝苑雄黃》一書曰:「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可見「无」字在古籍中一直使用,直到秦創小篆之時才不再用。它既不是大陸官方自創,也非簡體字,而是一個奇字。
還有一點不得不說,其實我們現在傳承字所寫的「無」字,本身既經歷過譌變,亦經歷過通假,演變過程十分曲折離奇。查實,「無」字的本來寫法為「𣠮」,是從「𣞤」字派生而成。這個「𣞤」字解作豐盛的意思,此字由大、卌、林字組成,是個會意字,意思跟現在的「蕪」字一樣。「𣠮」字則是在「𣞤」字加上「亡」,代表豐盛的林木都死亡了,也是會意字。(詳見下圖的《說文解字》)
後來,「𣞤」字出現譌變,先化成了「橆」,下面的「林」又譌變代表火的「灬」,成了現在的「無」字。最後,二字出現同音通假,「無」字竟由解作草木豐盛的意思,搖身一變變成了解作「亡也」的意思。故,清代顧藹吉在《隸辨》中曰:「《說文》;『𣠮,亡也,從亡從𣞤』,變隸作無,盖省𣞤為無,借為有無之無,𣞤本蕃𣞤,相混無,別」。
某些人在批評大陸的簡化字之時,很喜歡說簡化字扭曲字義,不過在這個「无」字上面,倒是大陸用回古代奇字的「无」更為優勝,倒是傳承字的「無」字大有問題。一來,「無」字譌變得太過厲害,我們完全無法從「無」字看出它本來的由大、卌、林,「林」變成「灬」更是令人費解;其次,「無」字的通假令本來的意思完全顛倒,實屬真正的扭曲字義。
當然,「無」字作為傳承字,既然現在已經約定俗成,照用也無問題,但我們必須搞清楚一個事實:「无」字雖為大陸簡化字收錄,但它實非簡體,而是古字重用,歷代字書也有收錄,也是傳承字的一部份。順道一提,民國教育部在1935年推出的《第一批簡體字表》中,也建議「無」字可用回「无」字。看畢此文後,如果有人跟你說「无」字是簡體,大家不妨告訴對方這字的歷史淵源。
圖4:民國推出的《第一批簡體字表》,曾建議「無」字可用回「无」字
![](http://pixel.wp.com/b.gif?host=jonathanovsky.wordpress.com&blog=27614458&post=634&subd=jonathanovsky&ref=&fe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