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施琅
作家馮睎乾在《那些年,我們爆過的粗》一文中,提到他在小時候,「串」也算粗口,只有「飛仔」才說「好串」,一等良民該說「沙塵」。有讀者引用作家沈西城的《寸.老細.豬揼兜》,指「寸」字源於一間名曰「造寸」的裁縫鋪。鄙人所聽到的版本,則略有不同,又或者應該說,「寸」在粵語俗語中有兩層意思,一是「囂張」,一是「出賣」,兩個意思的出處,似乎亦不一樣。
小時候聽叔父輩的講,「寸」作「出賣」的源頭,來自洪門三合會的暗語,而非含有性隱喻的「粗口」,普通人家自然視作黑話。在洪門一般編制中,分為十排,用以區別地位高下,唯獨第四和第七排,不能由男人擔任,四排多為兄弟之妻,俗稱「金花四姊妺」,七排則多由未婚女子充任,稱「銀花七妺」。為何有此安排呢?因為第四和第七排,曾經出過叛徒。
箇中歷史,網上現在也很易找到了,蕭若元也曾在網絡節目中說過,在此不贅。相傳,洪門排第七最有名的叛徒,便是施琅。施琅本為鄭芝龍猛將,後來隨鄭芝龍降清,但是不久又轉投鄭成功部下,在鄭成功所創立的洪門中排行第七。及後,施琅又因為跟鄭成功手下曾德結怨,並殺了曾德後出逃,再次投靠清朝。自此,「七」便成了叛徒的代名詞。
作為江湖暗語,「七」後來演化為「二五」,取其「二加五為七」之意,叛徒因此又稱「二五仔」。再到了後來,「二五」便演化為「寸」,暗喻為「2.5厘米為一寸」,出賣他人便稱作「報寸」。以上暗語跟其他黑話,如「收皮」和「Kai」一樣,今日已流傳至坊間,甚至視作潮語了。
圖:馮睎乾所提及的《直語補證》原文
至於「串」,《粵典》將「報寸」寫成「報串」,愚見認為有可能是同音通假。至於「串」作「囂張」解,馮睎乾曾撰《「你好串」是中共「匪語」嗎?》一文,提到清代梁同書所撰《直語補證》的記載:『相謔也。《爾雅》:「閑,狎,串,貫,習也」。注:串,厭串』。愚見認為,馮睎乾的說法有一定的根據。
原文刊於<華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