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陳凱文 –陳凱文研究室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也談「砳砳」點讀﹖

$
0
0

圖1﹐蘋果有關砳砳的報導圖1﹕《蘋果日報》有關「砳砳」讀音的報導

近日南京正在舉辦青年奧運會﹐《蘋果日報》有篇報導﹐介紹「砳砳」讀音﹐當中聲稱「當局為此特別在微博上稱砳字讀zhuàng,粵音是勒」﹐由於它所提到的砳字讀音有誤﹐遂撰此文補遺。

「砳」字普通話應讀〔lè〕
「砳」最早見於《玉篇》﹐乃會意字和象聲詞﹐意思為「石聲」﹐這些《蘋果》都沒錯。不過﹐報導聲稱「砳」字的普通話讀音為〔zhuàng〕﹐肯定有誤﹐因為「砳」在《玉篇》的反切為【力麥切】﹐《集韻》的反切則為【力摘切】﹐所以切出來的讀音應為〔lè〕。

圖2﹐玉篇砳字解釋

圖2﹕「砳」在《玉篇》的反切為【力麥切】

(題外一說﹐《康熙字典》聲稱【力摘切】的讀音取自《廣韻》﹐此說應該有訛﹐因《廣韻》查實沒載「砳」字﹐【力摘切】應來自《集韻》)

大家或許會問﹐為何「麥」〔mài〕和「摘」〔zhāi〕在普通話裡的韻母均為〔-ai〕﹐【力麥切】或【力摘切】卻會切出〔lè〕﹖因為不論「砳」﹑「麥」和「摘」這些都是入聲字﹐而普通話跟北方話一樣是沒有入聲的﹐這些入聲字在北方話中演變成文白二讀,白讀為〔-ai〕,文讀為〔-e〕﹐「麥」﹑「摘」二字這些常用字用了白讀,其他較少用的字則用文讀。是故﹐「摘」作為反切下字時﹐在《廣韻》擬出來的普通話韻母也是用文讀的〔-e〕﹐反切上字的【力】取聲母的〔l〕﹐【力摘切】出來的讀音自然是〔lè〕了。

「砳」字粵音可讀〔laak6〕或〔lak6〕
至於報導說「粵音是勒」﹐這個說法其實也值得斟酌﹐因為「勒」字現存的坊間讀音也有兩個﹐一個為〔laak6〕另一個則是〔lak6〕﹐究竟哪個才對﹖其實「」﹑「」二字都是梗攝二等字,切出來該是〔-aak〕(見系除外),曾攝洪音入聲的字才是〔-ak〕﹐所以「砳」的本讀(即本來的讀音)都是〔laak6〕﹐正如麥字的本讀也是〔maak6〕才對。然而﹐由於粵語出現「曾梗相混」現象﹐梗攝字受北方話影響,讀同曾攝,於是「麥」字便讀成〔mak6〕﹐「砳」字也是同樣原理而變讀成〔lak6〕。根據清初《分韻撮要》的記載﹐「麥」字變讀成〔mak6〕最少有兩百多年。至於「勒」字則相反﹐它本為曾攝字﹐本讀為〔lak6〕﹐後來可兼讀〔laak6〕﹐此一現象名為「本梗而兼曾」。

是故﹐〔laak6〕和〔lak6〕音都不算錯﹐只有本讀和今讀的分別﹐而又由於「勒」字有兩個讀音﹐《蘋果》比較負責任的寫法﹐理應在報導裡將〔laak6〕和〔lak6〕二音同時寫上﹐而不是單單用直音法單單寫一個「勒」字。

結語
最後﹐報章聲稱〔zhuàng〕這讀法是「當局為此特別在微博」公佈的讀法﹐可惜在谷歌似乎搜不到有關結果﹐相反在南京青奧的官方網站裡﹐卻特意寫明這隻吉祥物「砳砳」的普通話讀音為〔lè〕﹐而事實上有關「砳砳」讀音的新聞﹐自七月底開始一直炒作得不亦樂乎﹐報導的說法也是十分一致﹐就是普通話讀音為〔lè〕。

我們當然不可能強求報導此篇的記者懂得反切﹐也不敢斷言報導內容的真偽性﹐不過《蘋果》的記者在報導前﹐是否也應訪查一下南京青奧的官方網站呢﹖如果發現官方微博的說法跟網站不同﹐還是蠻有新聞價值的趣事吧﹖

#特此鳴謝網友Meshi和黃得森在「砳」讀音問題上的注解。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