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陳凱文 –陳凱文研究室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將軍澳137區適宜開發嗎?

$
0
0

19

圖:將軍澳137區 by SKYWALKER PICTURE DIARY

特首梁振英自上臺以來,一直聲言要解決香港的土地供應問題。與此同時,指責CY「盲搶地」的聲音亦不絕於耳。無可否認,部份建議如「使用郊野公園用地起樓」的構思,惹來非議實屬無可厚非。不過,有些批評如建基在資料上的不準確,或者認知上有遺漏,這便絕非社會之福。
以近日一篇報導為例,有媒體聲言取得政府內部文件,CY在去年8月曾擬定改變將軍澳137區的土地用途,由現時的公眾填料庫改為住宅用地,並預計能建屋3.5萬伙,人口達10萬。該媒體更以「堆填區起屋臭到死」的標題吸引讀者,驟眼看來十分嚇人。然而,大家若對城市規劃有一定的認識,便知道這篇報導含一定的誤導性,標題更用上近年內地媒體最愛玩的「標題黨」手法。

首先,將軍澳137區的正式地名為「佛堂澳」,它是一個公眾填料庫(Public Fill Bank),跟一般人理解的垃圾堆填區,不是同一回事。要明白什麼是公眾填料庫,便必須從了解何謂「公眾填料」開始。所謂「公眾填料」,又俗稱「泥頭」,是指建築廢物中的「惰性廢物」(inert construction waste),由建築碎料、瓦礫、泥土及混凝土組成,適合用來填海和平整土地。

事實上,佛堂澳本身也是由公眾填料填海而成,97年開始工程,至2002年峻工。填海地造成後,便改建成公眾填料庫。部份泥頭確會混有少量其他固體垃圾,但據環保署的數據,這類混雜式建築廢料,只佔整體公眾填料的8%。除此之外,不少公眾填料都會存放在新填平的填海地之上,籍此加快土地沉降率。是故,公眾填料絕不能跟普通垃圾混為一談,否則便有誤導之嫌。

查實,香港有不少用地,都是填海而成,包括將軍澳新市鎮本身。佛堂澳填成至今已有十多年,加上曾經變成公眾填料庫,可避免該地改成住宅區後,新建的樓宇受土地沉降問題影響,本來便沒有什麼可非議之處。當然,有人或許認為該地鄰近新界東南堆填區,居住環境未必太好,將軍澳區內居民也一直爭取,政府盡快停用這堆填區。不過不要忘記,這報導本身的「爆料」也有說到,CY在會中曾建議政府在2022至2024年停用新界東南堆填區,若建議落實,堆填區引來的問題也能獲得解決。

從長遠發展規劃的角度來說,將軍澳137區本身就是熟地,開發137區絕對不是什麼壞事,可緩和香港土地供應緊張的問題。唯一需要考慮的因素,只剩下居住密度、交通配套,以及區內休憩用地市政大樓及康樂設施的配置問題。不得不提的是,在報導短片中截了一段舊片,舊片中出現了打鼓大叫「居民受夠啦」的區議員方國珊,她其實是建議開發137區的第一人。

在2013年12月,方國珊曾以城規條例12A向城規會申請,要求將137區中的50公頃土地改作「住宅用地」,興建限呎單位約20000個。(連結)該媒體卻拿了方國珊當年反對擴建新界東南堆填區,來一招張冠李戴,可算是陷她於不義。

香港地少人多,要維持土地供應,方法來來去去只有幾種:要不加快舊區重建、要不加發展原有綠化帶、要不填海造地。比較有趣的是,近年來反對開發的聲音,卻是層出不窮。舊區重建破壞「集體回憶」、開發綠化帶破壞郊野生態,均尚且可同情地理解,但連填海造地也要反對的話,便有點嘖嘖稱奇了。這種一邊批評政府不處理樓價高企,一邊反對出招解決土地問題的現象,究竟背後的成因是什麼?若政府真能解決到土地問題,最終會動了誰的奶酪?或許,這才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