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陳凱文 –陳凱文研究室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屈穎妍 vs 「屈頴妍」

$
0
0

幫港出聲 頴

2015年5月24日,建制派組織「幫港出聲」將會舉辦遊行,聲援報稱自己遭到「滅門恐嚇」的專欄作家屈穎妍。有報導指出,「幫港出聲」在facebook刊出遊行號召時,將「屈穎妍」寫成「屈頴妍」。究竟這算否寫錯﹖


從學理角度來說,這不能叫作「錯字」,因為「頴」就是「穎」的「異體字」,即是俗寫。所謂「錯字」,應是指寫了一個字典從沒記載過的寫法,或者寫了一個寫法接近,但發音和意思完全不一樣的字。例如,把「穎」寫成「熲」,就是寫錯字。順帶一提,相信很多人沒見過這個「」字,意思和發音同「炯」,【古迥切】,解作光明、火光。

至於「異體字」,就是指寫法跟本字不同,但意思卻是一樣的字﹔如果這個異體筆劃有所減省,它則同時是「簡體字」﹔若這個簡體有被大陸政府頒佈的《簡化字總表》收錄,它則同時是「簡化字」。

當然,這個「頴」字的誕生,也可以算是古人寫「錯字」而來。以這個「頴」字為例,最早收錄在宋代《類篇》中,音【炯】,【舉影切】,解作「警枕」,即是用圓木做枕頭,令人睡著時容易驚醒,故从示从頃,以警示的「示」作形符。成語「圓木警枕」,說的便是這種「頴」。

然而,後世的人或者因為二字寫法太接近而混淆,這個「頴」字便被當成了「穎」的異體,「警枕」的意思也同時被「穎」所吸納。這個情況,始見於明代萬歷年間梅膺祚所撰的《字彙》之中,其後的《正字通》和清代的《康熙字典》相繼沿用。自此,「頴」字便不再被視為獨立的一個字,而被當作「穎」的異體。

另外,除「頴」字外,「穎」字其實還有不少異體寫法,下圖乃清代顧藹吉《隸變》所收錄的「穎」字異體,有从禾改从天,有從匕改从上或改从亡,只是這些寫法沒有廣泛流傳,而被世人遺忘而已。

隸辨,穎,152
圖﹕《隸變》所收錄的「穎」字異體

事實上,漢字在其演變過程中,古人因執筆忘字、裝字或其他原因,寫出了不少跟本字不同的寫法,此現象是為「譌變」。「譌變」的問題,鄙生曾撰文談論過,有興趣者可以一看(連結)。不少寫法經歷「譌變」之後,還被字典收錄「扶正」,「穎」字吃掉「頴」字(注﹕還有「潁」字),便屬一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