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專欄作家馮睎乾在《玩殘家長的小學雞中文》一文中,質疑「肺」字左邊的「月」中間為何不是兩橫。馮兄學富五車,鄙人敬仰甚久,但是該文卻沒有詳細解釋「肺」从「⺼」的箇中原理,遂撰此文說明之。
其實,「肺」字的部首從來不从月,而是从肉。把肉部寫成「⺼」的模樣,書法上稱作提肉旁。究其因由,是月字和肉字最初的小篆寫法是有差異的,月象一輪新月,肉象一塊肉排,但是古人為求方便,把很多小篆的寫法改動了,發展出隸書的寫法,這種寫法上的改動,文字學上稱作「隸變」。
月字經歷了隸變之後,那一輪新月便向左九十度傾斜,變得跟肉字的小篆寫法很像,後人為了避免人們把肉部字誤當作月部字,於是把肉部寫成「⺼」的模樣。換句話說,「月」、「⺼」的寫法差異,不是書法上講求的裝字,而是用來避免混淆。唯一「月」、「⺼」不分的地方,只有今日的中國大陸,因他們早已把「肺」字劃入了月部。
圖3:《康熙字典》中,月部、肉部、舟部、冃部和丹部的寫法差異
此外,馮睎乾提到《康熙字典》『那個肺字的「月」,中間都印成兩條橫線』,但是《康熙字典》總目的〈辨似〉裡,則強調肉部字、月部字,還是一些出現了譌變的舟部字,寫法上其實有異,藉此避免混淆。《康熙》的肉部雖不寫成提肉旁,但是它是从冂,第一筆不是撇,內裡兩橫相連;月部則第一筆是撇,內裡兩橫不掂到右邊;出現了譌變的舟部字,如:「服」字,內裡則不是橫,而是兩點。
還有一點需要提醒馮兄,不要以為《康熙字典》便完全沒有錯。例如:上面提到的「服」字,雖然出現譌變,但它其實本來是舟部字。然而,雖然《康熙》在印刷上跟足了〈辨似〉的規矩,但它卻把劃入了月部。還有,《康熙》的「肺」字从「巿」不从「市」,但若論「肺」字最初的小篆寫法,其實从「𣎵」。
上圖是「肺」字、「巿」、「市」和「𣎵」的小篆寫法,看完大家便能發現,「肺」字的聲符,本來是从「𣎵」的。「𣎵」字是指枝葉茂盛因風舒散之貌,反切是【補昧切】或【普活切】,雖是滂母字,但「肺」本來也是滂母字,根據音韻學的古無輕唇音原理,今粵音自然是讀成非母的【fai3】。可見,東漢許慎當初寫《說文解字》時,把「巿」和「𣎵」搞錯了,《康熙》直接照抄,繼續把「肺」字寫成了左⺼右巿。
當然,「肺」字的聲符誤當成「巿」,已有二千年歷史,學校繼續教用「巿」,也算是約定俗成。然而,如果同學把代表肉部的「⺼」寫成「月」,或者「市」、「巿」不分,則有糾正的必要。是故,愚見至今依然認為,玩殘家長的不是《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之楷書寫法,而是我們的先生只懂教學生死跟,不教甚至不諳字義和訓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