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陳凱文 –陳凱文研究室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從「最」字寫法,香港中文教育之弊

$
0
0


圖:學生因「最」字寫成从曰,被老師打交叉

日前,facebook專頁「家長Secret」出了一個帖,引述兩年前教育局的回應,強調《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是讓先生和家長參考,只要字形結構並無錯誤,便可接受,不應對於對於一點一鈎的形態要求過於嚴苛,使學生失去學習漢字的興趣。然而,這兩年來仍有不少中文老師矯枉過正的案例。

誠然,專頁所提到的不少案例,都不過是裝字上的差異,並不是字形結構上的錯誤,老師確實是矯枉過正。可是,專頁當中所提到的「最」字,老師把「从曰从取」的寫法打上交叉,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由於鄙人發現,不少人都不知道電腦上的「最」字,上面的「曰」字為何下面兩橫不埋口,遂撰此文解釋之。


其實,「最」字最初的小篆寫法,上面並不是从曰,而是从冃。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曰:「最,犯而取也,从冃从取」,而不少網上字典提到「最」字的本義,則只是純粹按許慎的解釋照搬,說成是「冒犯而取」,根本未能清楚解釋「最」字為何从冃。


圖:「最」字在《說文解字》的解釋

要了解「最」字的本來字義,便要從這個「冃」字的意思說起。「冃」字實乃「帽」的本字,《說文》曰:「冃,小兒蠻夷頭衣也,从冂二,其飾也」,大家從字形可以看到,「冃」字是畫了一頂帽,乃是象形字。

後人在「冃」字的基礎上,發展了派生字的「冒」,《說文》曰:「冒,冡而前也。从冃从目」,此「冡」乃「蒙」或「矇」的本字。冃下加目,象徵有人被帽蒙住了眼睛,自然是冒失的意思。後人因為「冃」字沒什麼人用,已忘了其字義,便以「冒」字作為聲符,加上形符的「巾」,發展出形聲字的「帽」字。故,清代段玉裁於《說文》注:「冃卽今之帽字也。」

故,「最」的字義,其實是指一個人貿然把人家的帽摘下來,這自然是「犯而取也」。由此可見,「最」是一個會意字,上面的「冃」是帽不是「曰」,下面兩橫不埋口,跟「冒」字和「冕」字一樣。今人把「冃」寫成了「曰」,其實是後來的譌變寫法,所以《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把「从曰从取」的寫法,劃入異體字。


圖:《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把「从曰从取」劃入異體

愚見認為,老師可能是《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把「从曰从取」劃作異體,所以才會打上交叉。不過,由南梁的《玉篇》,到宋代《集韻》,再到清代《康熙字典》,都是用「最」字的譌變寫法,可謂約定俗成,不必刻意糾正。當然,老師若是堅持要用「从冃从取」,也未嘗不可,但是他們應該解釋清楚,「最」字為何應該从冃不从曰,免得家長也一頭霧水。

問題回到最根本,現在的老師真是知道,各個漢字的字義和字形演變乎?可見,今日香港的中文教育,只教學生寫字,不教字義亦不教訓詁,弊在其中矣。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