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陳凱文 –陳凱文研究室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月、⺼不分,只會仲亂

$
0
0

專欄作家馮睎乾日前撰文,提到有學生若不把「肺」字寫成从「⺼」,將被視作錯寫,引來一些爭議。為此,馮兄今日再撰文,強調一點一挑的「⺼」是對的,但兩橫的「月」也沒錯,若老師認為兩橫是錯,他就要反對了。


他在文中又曰:『由宋本《廣韻》到清版《康熙字典》,千年來肉字偏旁中間都印成兩橫,而非點挑。印刷體如是,不少書法家楷書亦然。以肺字為例,顏真卿、趙之謙等名家,其肉字偏旁皆寫兩橫。時代再往上推,漢代武威簡隸書「肺」,馬王堆「脾」、「肝」等字,依然是兩橫。難道古人都不識字?』

然而,根據馮兄的邏輯,「肺」字的右邊寫成上亠下巾的「市」,也不能算作錯,因為事實是:《集韻》、《類篇》到《四聲篇海》,「肺」字都是从市。印刷體如是,不少書法家楷書亦然,黃庭堅、顏真卿等名家,「肺」字亦是从市。難道古人又不識字乎?

其實,鄙人在之前的文章已提到,字典也不一定是對的,馮兄自己也在文中提過,許慎在《說文解字》裡,把「有」字的「肉」誤當成「月」,後人繼續跟隨,造成現在「有」字被視作月部字。至於書法家,今日不少官方列作異體、簡體的字,都是出自他們手筆。例如顏真卿把「壯」寫成「」,右邊从土不从士,難道今日先生教書之時,又要土、士不分乎?

作為訓詁愛好者,鄙人撰文的時候,其實不太愛談所謂的對錯,甚至我不會話異體是「錯字」,因為漢字在演變過程中,不少字都經歷過譌變和通假,今日已經約定俗成。然而,當我們談到教書的時候,便要制訂一套準確,讓不論先生還是學生跟隨,從而避免二字因其字形相似甚至一樣而產生混淆。

馮兄不斷強調,「月」、「⺼」無需細分,認為老師在教書之時,只需講清楚「肺」字是肉部字即可。然而,老師有教,又怎知道學生有聽?假如學生肉部字又寫作「月」,月部字又寫「月」,老師又能用什麼方法,知道學生沒把「肺」誤當作月部字?是故,鄙人才不斷強調,「月」、「⺼」要有寫法差異,以此作為先生先生檢驗學生是否知道「肺」為肉部字的標準,沒有跟隨這種差異,便只能視為錯寫。

重申,本文所說的對錯,是指會否引來誤會,會否產生混淆作準。前人製造提肉旁的「⺼」,正是用作消除混淆,功能如「市」跟「巿」,「日」跟「曰」,「𡈼」跟「壬」,「土」跟「士」一樣。有人若是把一個消除混淆的寫字方法,硬要話成吹毛求疵的話,便煩請他想出一個更好的方法出來,讓先生可以得知學生有否出現部首混淆的問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