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宋本《廣韻》裡,「柙」、「押」並非同音字
近年來,香港部份媒體不知何故,將「還押」寫成了「還柙」。網媒《香港01》則有一篇文章,煞有介事地解釋「還押」與「還柙」之別,聲稱「柙」字作名詞用,本義是關起野獸、牲畜的柵欄,後引申為監禁犯人的囚牢;另亦可作動詞用,解作用囚牢關押犯人的意思。該文聲稱,「還柙監房」顯得累贅,而「即時還柙」二字言簡意賅,沒有不妥。
然而,我們一直以來所用的「還押」,讀音是【waan4 aat3】,讀若「頑壓」。那些一直聲稱「還柙」一詞可用的人,卻從來沒注意「柙」字的讀音,根本跟「押」字不一樣。「柙」字在宋本《廣韻》劃入匣母字,全濁聲母,喉音,開口呼,反切為【胡甲切】。匣母在現代粵語的演變中,其全濁聲母已經清化,開口呼的匣母字仍是喉音,對應為今日的粵語聲母是【h】。故,「柙」字的今粵音是【haap6】,讀若「峽」。
至於「押」字,是一個多音字,而今日大家常用的【aat3】音,是由宋代《廣韻》的【烏甲切】變出來。「押」在宋代是影母字,影母本來是聲門塞音,在現代粵語的演變裡消失了,結果變成了零聲母,反切下字的【甲】本來應讀【aap3】的「鴨」音,入聲韻尾的【p】變了【t】,最終變了今日的讀音。
「押」字的本義為「署也」,簽名的意思,過去中國審訊犯人後,判詞必須要犯人簽署,是為「畫押」,「押」亦因而發展出「管拘」之引伸義。是故,不論「扣押」、「拘押」,抑或是「還押」,這類詞語一直都是用「押」字,過去亦沒用過「還柙」一詞。此外,不論普通話還是,粵語的口語也沒出現過【頑峽】的說法。
此外,「即時還押」在語法上是「不完全主謂句」。所謂「不完全主謂句」,是指該句句子本身也含有主謂結構,但是為免句字過度冗長累贅,於是把「交還監房看押」省略成「還押」。這種寫法通常用於新聞標題,因為標題不能寫得太多,讀者可根據內文的上文下理及語境,明白「XXX即時還押」此句,意思上等於「把XXX即時還押監房看管」或「把XXX即時交還監房看押」。
由此可見,所謂「還柙」一詞的誕生,明顯是有些人既不熟悉中文語法,又愛亂用生僻字,但又不懂音韻學原理。硬生生把一句不完全主謂句的「即時還押」,當作沒有謂語,繼而在字典看一個「柙」的生僻字,蘊含有囚籠之意,便不理該字的讀音如何,把一直沿用的「還押」改為「還柙」。其他媒體人又不求甚解,人云亦云,才會造成文字報導四處都是「還柙」,讀出來還是讀「還押」的荒謬現象。